
云浮融媒记者 罗强 通讯员 马雄军
深秋时节,东坝镇大迳村、深步村的蚕房里一片繁忙景象,洁白的蚕茧如珍珠般簇拥成山,蚕农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今年,得益于广东省农科院蚕业与农产品加工研究所科技特派员团队与东坝镇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的联合推动,桑树新品种粤桑51号、家蚕新品种“粤蚕6号”在当地成功推广养殖,蚕农收入同比显著提高,传统蚕桑产业在科技赋能下焕发出新的活力。
蚕桑养殖作为东坝镇的特色传统产业,一直是当地农户重要的收入来源。然而,长期以来,传统家蚕品种存在的抗病性弱、产茧量低、品质不稳定等问题,犹如一道道枷锁,制约着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为破解这一困境,东坝镇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主动作为,携手广东省农科院蚕业与农产品加工研究所,精准引进“粤蚕6号”优质家蚕新品种。这一新品种不仅保留了传统品种的优良丝质,更具备生长周期短、抗病能力强、结茧率高的显著优势,为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奠定了坚实基础。
为确保新品种能够顺利落地生根、惠及于民,东坝镇携手工作队组建了由农业技术专家、驻镇工作队队员构成的专项服务团队,创新采用“集中培训+田间指导”的模式,为蚕农提供从蚕种孵化、饲养配置到病虫害防治、蚕茧采摘的全周期、全方位技术支持。据统计,服务团队累计开展专题培训12场,覆盖农户500余户,成功解决各类实际养殖难题50余个,彻底消除蚕农“想养不敢养、想养不会养”的技术顾虑。
科技的种子,结出了实实在在的“致富果”。大迳村的“60后”蚕农郑大哥,与蚕桑打了30年交道。过去养殖传统品种“两广二号”,一年辛苦到头,收入也不过两三万元。今年4月,在工作队的帮助下,他大胆换养了“粤蚕6号”,加上技术人员全程精细指导,仅春蚕一季收入就达1万多元,全年养蚕收入预计超过5万元。“你看这蚕,体格壮实,结的茧子也大,产量自然就上去了。”拿着刚刚卖完蚕茧的收款单,郑大哥脸上满是藏不住的笑容。
郑大哥的经历是东坝镇蚕农增收的一个缩影。据了解,随着新品种、新技术的成功示范,越来越多的农户加入优质家蚕养殖队伍。目前,全镇蚕桑种植面积超过1万亩,并初步形成了从蚕种培育、科学养殖到茧丝加工的完整产业链雏形,产业韧性与发展后劲显著增强。
驻东坝镇工作队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持续深化与科研机构的合作,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并积极探索蚕桑产业与乡村旅游、农产品深加工等新业态的融合发展路径,让更多的科技之花在田间地头绚丽绽放,结出更多饱满的“致富果”,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更强劲、更持久的动力。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云浮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