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讯 (通讯员 李天文) 罗镜镇地处罗定、信宜两市交界处,已有1600多年建镇史,历来是商贸重镇和交通枢纽。该镇素有“文化之乡、将军之乡”的美誉,是著名抗日爱国将领蔡廷锴将军的故乡,也是广东著名的历史文化名镇。
仲秋时节,笔者走进将军故里罗镜镇,在横桥村的泷州古榄园,看着这一片橄榄树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古老的橄榄时代。在乌榄成熟的时节,满园飘荡着浓郁的榄香。在这里,曾经不起眼、黑漆漆的果子,如今已摇身一变,成为了珍稀的“金钱果”。每一颗橄榄都承载着历史的印记,诉说着千年的故事。其中,有一棵被命名为“古榄王”的乌榄树,这棵拥有500多年历史的古树依旧每年挂果,彰显着顽强的生命力。而另一棵被称为“子弹头”的乌榄树,虽然种植时间不长,却创下以“20斤30万元”的交易纪录,成为当地的致富新星。
在古榄园中,不仅品味到橄榄的独特韵味,更感受到这份古老与珍稀的交融。园内矗立着多棵历史悠久的乌榄古树,它们历经风雨,依旧枝繁叶茂,为游客呈现出一片绿意盎然的景象。
罗镜镇作为广东“百千万工程”的首批典型镇,不仅是橄榄核雕生产企业和原料的汇聚地,更凭借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文化底蕴,积极打造核雕文化品牌。
近年来,该镇在佛山市禅城区张槎街道帮扶工作队的支持下,围绕小小的乌榄,已发展出从种植、加工到销售的全产业链,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特色产业。其中横桥村是重要的乌榄种植与加工基地。截至2025年,全镇乌榄种植面积约10000亩,乌榄树超过9万株。所产乌榄核大质优、质地致密,是核雕制作的上乘原料。榄核年产量约为450吨。其中,种植满5年以上且能挂果的工艺榄面积超过2000亩。
罗镜镇通过巧妙的传承与创新,已建立起涵盖育苗、种植、加工、销售及电商等多个环节的全产业链,成功探索出一条以“核雕+”为核心的特色产业振兴之路。打造成为全国橄榄核雕原料与产品的核心集散地。目前拥有约45家榄核数控雕刻企业(作坊),核雕产业年产值已超过2亿元,产业链带动了近3000人实现就近就业。
据当地人钟叔介绍,罗镜镇乌榄树种植历史可追溯至明万历年间(1575年)。乌榄成熟后,其果肉不仅可食用,榄仁还可用于榨取珍贵的油脂,而榄核则能被精心雕刻成榄雕工艺品,可谓全身都是宝。经历从青到乌的转变,匠心雕刻的榄核,更是能蜕变为精美的工艺品。原本不起眼的乌榄榄核,摇身一变成为栩栩如生、散发着浓厚岭南韵味的艺术品。这一转变,不仅为当地核雕产业带来了“质的飞跃”,更激发其巨大的市场潜力。
为进一步推动核雕产业的发展,罗镜镇采取多项措施,包括打造优质乌榄树种植基地、建设核雕文化展示馆和产业园、举办核雕文化节和原料交易会,以及精修比赛等,推动核雕产业发展,打造区域性的榄雕原材料集散中心,从而不断壮大核雕产业。
横桥村,因其悠久的乌榄树种植历史和独特的地貌条件,使得西二房村的乌榄树种植尤为闻名。横桥村乌榄树的种植面积已超过800亩,总数约达24000棵。其中,树龄超过5年的乌榄树约有8500棵,年产值高达500万元以上,这使得350户村民受益,甚至有个别村民的年收益超过50万元。值得一提的是,以“数控+精修”为核心的深加工模式不仅保留了细腻的雕工,为传统手工艺注入新的活力,更将培育、种植、加工、销售及电商环节尽收囊中,让村民们能够共享乌榄产业链的收益。得益于这些努力,核雕产业产值已突破2亿元,罗镜镇也因此成为了全国橄榄核雕原料和生产企业的主要聚集地。
如今一座崭新的核雕文化展示馆矗立在罗镜镇的主干道上,它宛如罗镜镇核雕产业的“心灵之窗”,不仅展示了核雕的精湛工艺,更成为了核雕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随着1000亩乌榄示范种植基地的建成开放,横桥村的古榄公园也焕发新生,吸引大量市民和游客前来观赏。此外,一系列核雕文化活动如核雕创作比赛、打榄体验活动等也在此地陆续展开,使得“罗镜核雕”的品牌愈发响亮。
“方寸之间见天地”,这句古语生动地描绘了乌榄核雕的深厚内涵与巨大价值。这不仅仅是一项为罗定乡镇带来财富收入的产业,更见证了核雕技术在千年文脉中传承、创新与发扬的辉煌历程。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云浮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