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浮融媒记者 陈燕舞
北看红旗渠,南看长岗坡。罗定市罗平镇,自古人烟辐辏、物阜民丰。长岗坡渡槽这座建于上世纪70年代的水利工程奇迹,全长5200米、宽6米、最高处达37米,每年将4亿立方米的河水输送至金银湖水库,彻底改变了罗定山区“十年九旱”的贫瘠面貌。
如今,这座被誉为“南粤红旗渠”的水利工程,不仅持续保障着罗定50余万人口和8万亩农田的用水需求,更成为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典范,化作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的金色名片,推动乡村振兴步入快车道。数据显示,今年国庆中秋假期,长岗坡游客量同比增长15.6%,带动消费增长18.3%。
水利奇迹,红色底蕴
长岗坡渡槽建于上世纪70年代,是当时国内最长的“人工天河”。自建成以来,累计输水160亿立方米,有力保障了周边近10万亩农田灌溉及50余万群众饮用水需求。
这座宏伟工程不仅展现了水利建设的壮举,更承载着深厚的红色基因。2019年,长岗坡渡槽入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成为首批广东省红色革命遗址重点建设示范点之一,标志着其历史价值与文化地位获得国家层面认可。
党建引领,传承红色基因
2024年,罗定市依托长岗坡红色资源,打造“长岗坡党旗红”党建品牌,规划建设长岗坡党员教育基地。基地集声、光、动态展示于一体,让党员群众在见物、见事、见人中唤醒“红色记忆”。罗定市委市政府推出《长岗坡纪事》《永远的长岗坡》专题片、粤剧《长岗坡》、微电影《根》等一系列红色教材作品。
基地开放以来,已吸引400多个省内外单位团体、超100万人次群众参观学习,其中10余万人次党员接受现场教育培训,有效提升党员干部的政治素养与干事热情。
农文旅融合,激活乡村经济
秋日里,长岗坡渡槽下游人如织(如图),村民忙碌地售卖本地特产。据悉,节假日期间,日游客量最高达2万人,带动罗平镇餐饮、住宿业火爆。渡槽附近村民售卖土特产、饮料、小食日收入超千元。
当前,罗平镇以“红色文旅+”为抓手,通过丰富展览形式,策划渡槽建设劳动、农耕体验等活动,打造以红色研学为核心,乡村休闲运动、民俗节庆体验为联动的三大旅游体系。该镇全力推进“红色长岗坡”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全面打造“文旅名镇”,壮大镇村集体经济与村民收入。如今,云浮市罗定长岗坡文化休闲旅游区已成功创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年接待游客超30万人次,综合收益突破500万元。
科技赋能,智慧旅游新体验
2025年3月,文化传信飞龙芯仿脑科技集团与中国长岗坡党员教育基地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举行“AI技术赋能长岗坡党员教育基地”捐赠仪式,为红色文旅注入新活力。
该集团携手行业伙伴,共同构建“长岗坡红色教育基地”中文AI知识图谱。系统可在0.03秒内精准识别游客位置,实现“走到哪、听到哪”的沉浸式游览体验。二期规划将引入“VR渡槽建设模拟系统”,游客佩戴智能眼镜即可沉浸式体验上世纪70年代渡槽的施工场景,感受建设者的艰辛与拼搏。
中国工程院院士卢秉恒体验AI互动装置后表示:“长岗坡将前沿科技与红色资源深度融合,为传统景区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本,这一探索极具前瞻性。”
乡村振兴,美丽资源变美丽经济
“红色长岗坡 将军故乡美”乡村振兴示范带规划总长约32公里,串联罗平、太平、罗镜三镇18个行政村。规划建设1条主题游线、3段主要线路、25个重点项目。其中位于罗平镇域内的“长岗坡思源段”以红色旅游情境化教育为打造方向。示范带重点项目包括长岗坡公社、十里桃花景区、长岗坡田园综合体、众创空间、下垌村与平垌村精品村及各级党建服务阵地等。
罗平镇通过“旅游+”模式,以市场化运营为核心、文农旅融合为导向、改革创新为引擎,整合各类资源,努力打造“红色文旅、绿色农旅、金色工旅”特色品牌。
在长岗坡党员教育基地参观的退役军人黎铭秋表示,通过参观学习,了解到先辈们在艰苦条件下建成如此伟大工程,令人敬佩。他们无畏艰险、敢为人先的斗争精神值得学习和传承。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云浮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