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云浮融媒记者 石世富 邓渭滨) 近日,云浮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成功完成粤西北地区首例双靶点8触点脑深部电刺激(DBS)手术,为一位帕金森病18年的患者带来新希望,开启新的人生篇章。
患者李阿姨(化名)今年61岁,18年前被确诊为帕金森病。起初,她只是手抖、动作缓慢、身体僵硬,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病情逐渐加重,甚至无法正常行走,生活几乎无法自理。药物治疗虽一度有效,但效果逐渐减弱。为寻求更好的治疗方法,李阿姨来到了云浮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入院后,经过术前评估,李阿姨的病情表现为运动症状、中轴症状和非运动症状。其中,运动症状包括震颤、行动迟缓、肌肉僵直;中轴症状表现为冻结步态、翻身困难;非运动症状则表现为失眠、便秘、头晕等。神经外科团队与患者家属充分沟通后,进行了术前美多芭冲击试验,结果显示改善率为81%,表明手术治疗有望取得显著效果。患者及其家属一致同意接受DBS手术治疗。
DBS手术,即“脑起搏器”手术,是一种利用脑立体定向手术在脑内特定神经核团植入电极并连接神经刺激器的技术。通过刺激大脑深部的某些神经核,纠正异常的大脑电环路,从而减轻神经方面的症状。此次手术中,云浮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团队联合南方医院龙浩教授团队,经过充分讨论,决定采用黑质网状部(SNr)和丘脑底核(STN)双靶点联合刺激治疗方案。这种方案相比传统的单靶点STN-DBS手术,对帕金森患者的步态障碍问题改善效果更佳。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主任陈志生介绍,低频刺激SNr可有效改善帕金森患者的冻结步态症状,而高频刺激STN则可改善患者的震颤、僵直等症状。为实现高频刺激STN和低频刺激SNr,手术团队采用了8触点电极植入,实现了单根电极上不同触点进行不同频率刺激的可能。这种手术方式对术前定位要求更高,植入方法和位置也有区别,对医生的操作精度和经验判断要求更为严格。
术后第一天,李阿姨的运动症状及冻结步态就得到了明显改善,她表示“感觉全身都松了”。术后一个月,当医生启动患者体内的“脑起搏器”后,李阿姨的生活发生了180度的转变。原本僵硬的四肢不再震颤,她甚至能独立完成家务,生活能力、沟通能力和精神状态均有显著提升。此次双靶点8触点脑深部电刺激手术的成功开展,标志着市人民医院在帕金森病治疗技术上取得了重大突破。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云浮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