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
—— 2003年4月16日在云浮市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
云浮市市长 郑利平
各位代表:
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2002年工作回顾
2002年是我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都取得丰硕成果的一年。一年来,市政府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常委会和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牢牢把握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创新务实,促进了全市社会经济健康、协调发展,呈现设市以来的最好势头。全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91.8亿元,比上年增长7.8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1.64 亿元,增长12%;人均国内生产总值7392元;人均财政收入179.28元;本市企业在岗职工平均工资878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666元,分别增长11.8%和3.5%。完成和超额完成了市二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
一、走珠三角经济区延伸发展路子步伐加快
我们抓住省第九次党代会提出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良好机遇,大力拓展与珠三角经济区的经贸合作。加快发展城郊型农业,建设了一批规模较大的城郊型农业基地。蔬菜种植面积达62.8万亩,新增1.2万亩;水果种植面积达73.7万亩,新增8.5万亩;花卉苗木种植面积达1.02万亩,新增0.3万亩。蔬菜、水果和花卉苗木的总产值分别达9.1亿元、6.6亿元和8200多万元。通过参加国家和省及有关部门举办的各类经济技术合作洽谈会,在东莞、南海设立招商联络处和组织小分队招商、代理招商等形式,大力推介我市的投资环境和合作项目。全年共承接珠三角地区转移项目22个,计划投资总额1.1亿元,已投入资金6782万元。第二届“山洽会”上,我市签约项目53个,合同金额28.1亿元,其中来自珠三角的投资接近20亿元。全市已达成“走珠三角经济区延伸发展路子”的共识,主动参与珠三角经济区分工合作,当好配角,实现了优势资源互补,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二、农业和农村经济稳步发展
农业总产值完成100亿元,农村经济总收入206.6亿元,分别增长6.5%和3.7%。
农业结构进一步调整。全年插植水稻面积175.7万亩。新种经济作物12万亩,粮经比例为46.5:53.5。畜牧业继续发展,总产值达35.05亿元,增长7.1%,占农业总产值的35%。农业产业化经营向纵深推进。公司加农户的经营模式更加成熟,龙头企业加中小企业的经营模式有新发展。全市农业龙头企业新增7家,共达65家,辐射带动农户16.3万户,占全市农户总数31%,每户从中得到收入3802元。农业品牌培育取得新成绩。郁南县、罗定市、新兴县分别被评为“中国无核黄皮之乡”、“中国肉桂之乡”和“中国果品加工之乡”,跻身全国300个“中国特产之乡”行列。科技兴农工作进一步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合作项目达33个,已投产16个。开展了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集中处理试点工作,镇、村环境有所改善。
三、工业发展取得新突破
全市工业产值、销售、税利全面增长,其中总产值达262.61亿元,增长10%。
国有工业企业改革向纵深推进。全市已改革的国有工业企业89家,占原106家的84%。其中进入破产程序的47家,已终结9家;转制、放开、盘活42家。郁南县、新兴县的国有工业企业基本完成了转制,效益明显提高。
工业园区建设有较大突破。规模较大的有云城河口工业区,市直振兴工业园,罗定雅达电子工业园、纺织工业城,新兴凌丰、黄岗、凤凰、凉果工业园区和郁南千亩工业开发区。云安县也新建了轻工、化工、综合工业区。全市工业园区共投入资金4亿多元,建起了一批标准厂房和配套设施,新引进了50多个项目。
支柱产业进一步壮大。运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和提升了电力、建材、化工、不锈钢制品、纺织、机电等传统、支柱产业。其中电力工业规模迅速扩大,全年发电量30.1亿千瓦时,增长63.3%;云浮发电厂B厂如期并网发电,首期装机25万千瓦的粤泷发电厂建设工程进展顺利,可在今年投产。建材工业发展迅猛,全市水泥生产能力已达 508.3 万吨,成为全省重要的水泥生产基地之一;石材业规模不断扩大,销售超过40亿元。不锈钢制品和纺织品的销售均超过20亿元,电子、机电、化工、服装等行业也呈现较好的发展势头。
四、民营经济有新发展
各级各部门抓住近年民间投资逐渐活跃的有利时机,积极落实扶持政策,理顺民营经济管理体制,并切实降低营商成本,提供优质服务,促进了民间投资持续升温。民营企业规模扩大,经营领域拓宽,在国民经济中比重上升。以工业、房地产、农业开发为重点的民间投资快速增长,投资达21亿元,增长7.8%。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发展到3.4万户和587家,吸纳就业人员超过16万,其中新登记个体工商户7700多户,私营企业239家。全年缴纳税金2.3亿元,民营经济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达70.8%。
五、外经贸工作取得新成绩
通过抓好重点市场、重点地区、重点企业和重点产品,促进了进出口贸易的发展。全市进出口总额为3.7亿美元,增长35 %,其中出口2亿美元,增长37%,增幅分别在全省排第二位和第六位。
实行招商引资工作重心下移,市、县、镇几个轮子一齐转,落实以商引商、代理招商等措施,使招商引资取得较好的成效。全年审批利用外资项目50个,项目投资总额4483万美元,分别增长35.1%和134.4%。其中新批港澳台同胞、华侨和外国投资者直接投资项目37个,项目投资额3788.5万美元,增长111.6 %;实际利用外资3020万美元,增长39.1%,增幅排全省第四位。
六、第三产业有较大发展
城乡集市贸易活跃。全年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6亿元,增长8.9 %。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98.3%,下降1.7个百分点。连锁、仓储、物流等经营模式发展较快,住房、交通、电信、保险、旅游成为消费亮点。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2.86亿元,增长60.1%,商品房销售收入达3.1亿元。涌现出一批配套齐全、环境优雅、品位高、规模大的住宅小区。旅游业稳步发展,接待游客160万人次,实现收入13.18亿元,分别增长3.2%和7.9%。
七、财税工作取得前所未有的好成绩
财政收入和支出均有较大增长。全年实现国、地两税收入5.39亿元和3.98亿元,分别增长11.1%和30.6%。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64亿元,增长25.2%,是设市以来增幅最大的一年。其中市直财政收入1.17亿元,增长42.1%,首次突破亿元。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完成14.29亿元,增支2.88亿元,增长25.2%。其中,市直完成支出2.48亿元,增支25.9%。按照支出保重点的原则,全市确保了财政工资发放,解决了困扰多年的拖欠工资问题,同时适当提高公务员、离退休人员的补贴。全市社会保障补助支出2570万元,增长118.5%,抚恤和社会救济支出3771万元,增长47.5%;基建支出2835万元,增长123.9%;支持国企改革支出682万元;各级财政安排和调度资金2530万元,帮助国有破产、转制企业解决职工安置费用。金融业稳步发展。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149.5亿元,比年初增加19.4亿元,增长15.2%。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为90.86亿元,比年初增长8.6%。城信社和农金会资产追收取得新成效,已追收回资产累计3.5亿元,占应收总额的43%,其中2002年当年收回资产5773万元。
八、发展大环境进一步改善
大力推进“一城崛起,三线带动,五星争辉”的各项工作。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马安至河口段高速公路已动工兴建,河口至苍梧段的前期工作也加紧进行。投入资金2.1亿元,完成公路建设改造210公里,分别增长55%和47%。国道324线云城东段、省道368线等8个项目通过省的竣工验收,国道324线云城西段公路扩建、省道荔珠线和省道广高线新兴段改造等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城区电网和农村电网建设、改造加快,农村住宅到户电价降至每千瓦时0.79元以下,实现了城乡用电同网同价目标。通信网络覆盖面扩大,接通对省的光纤传输网络,开通了 IP宽带信息网以及政府公众网、农村经济信息和电子口岸等多个网站。市城区面貌焕然一新,城市品位明显提高。城南路特色商业街景、“凤凰来仪” 雕塑与人民广场连为一体,市迎宾馆和群众艺术馆已投入使用,临街建筑立面装饰改造二期工程、水厂山瀑布、青少年儿童活动中心等一批工程已基本完成,南山河防洪二期工程和南山桥正加紧建设。县城和小城镇建设投入资金4亿元,建设项目57个, 16个中心镇和“五镇三村”的试点建设不断推进,古宠新村建设完成了一批示范项目,全市城镇化步伐明显加快。
高效廉洁政府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改革政府审批制度,对市直部门的800多项行政审批项目进行第三轮清理,撤并109项审批事项。政府采购制度进一步完善,全市共完成政府采购 5214万元,比预算节约资金731万元,节约率达12%。县级以上公立医疗机构全部进行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全年共采购药品6677万元,平均价格下降12.9%。全面实行预算外资金收支两条线管理。有形建筑市场和有形土地市场规范有序,工程招标率为100%,土地招标拍卖和挂牌交易宗数增长1倍多,经营性用地已全部实行有偿出让。执行涉农收费公示制、农民负担监督卡和专项审计等制度,共减轻农民负担6720万元。县级以上政权机关全面推行政务公开。实行领导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查办非法垄断经营以及地区封锁行为案件4宗,纠正一批违规行为。积极整顿市场经济秩序,取消不符合规定收费项目35个,查办非法传销、制假售假等案件2401宗。加强社会监督,开展政协委员和企业评议政府部门活动,并加强行风评议,促进了机关作风的转变。加强廉政建设,行政效能监察工作也取得新成绩。
九、各项改革进一步推进
市、县、镇全面完成了机构改革,精简了机构,总体精简编制人员20%,并理顺了部门间的工作关系。规范公务员准入管理,公务员队伍的综合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
深化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大国库集中收付改革力度,促进财政性资金管理规范化。完善会计委派和部门预算制度改革,实行会计委派单位17个,部门预算单位5个,规范了财会监督管理。公用事业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国有和集体流通企业的产权改革取得新进展。
十、社会保障事业有新发展
以覆盖全社会为目标,以实现当期养老保险统筹金收支平衡为重点的社会保险工作扎实推进。全市企业参加社会养老保险12.9万人,其中新参保1.06万人;参加失业保险12.5万人,其中新参保8300多人。共收保费2.55亿元,比上年增加5691万元,增长28.7%。云城区、云安县和新兴县已实现当期社会养老统筹金收支平衡。“两个确立”工作进一步巩固。全年发放养老金1.34亿元,人均每月396元;发放失业金2062万元,人均每月300元;足额发放了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参保人数达到8.83万人,其中新参保5000多人,参加补充医疗保险5.7万人。
率先推行农村居民健康保险,抓好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工作。至年底, 全市参加健康保险和农村合作医疗66.68万人,参加率为35.2%,均超额完成了当年目标任务。健康保险赔付了4355人次,共399万元;合作医疗赔付了522人次,共50多万元。农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建立,为解决农村居民治病难问题提供了有效途径。
率先实施智力扶贫工程。建立了市县两级智力扶贫机制,两级财政共拨出专款500万元,对城乡贫困人员和下岗失业人员进行免费技能培训,安排500多人接受了为期2年的学历教育。举办农科知识讲座和短期技能培训班,培训贫困人员5.2万人次和5900 人次,共有5400多名下岗失业人员参加了培训,其中已有1000多人通过短期培训实现了再就业。“低保”政策进一步落实,“四难”问题逐步解决。以政府补助的方式,减免2.3万名贫困学生的学杂费;采取切实措施,解决特困群众的基本医疗需要和城镇无房户、农村危房户的居住问题;全市享受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困难居民1.76万户2.81万人,占总人口的10.9‰。发放“低保”金近1000万元。发放救灾款489万元,救助受灾群众达4.65万人次。投放532万元支持社区建设和老龄工作。积极做好残疾人就业工作,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就业率达85%。
十一、社会各项事业有新的进步
科技工作扎实推进。全市申报科技计划项目48项,批准立项26项,获国家项目贷款4800万元,创立项、扶持资金和贷款计划数量的历史最好水平。创建了省河口民营科技园、省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和石材加工专业镇技术创新试点,被省认定为民营科技企业的达20家,民营科技园和民营科技企业实现了零的突破。专利工作和知识产权保护得到了加强。全市科技创新综合能力在全省地级市中排第十六位。
教育事业在改革中发展。实行“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撤销了镇教办,调整和合并了一批规模小、水平低的分教点。投入资金3.1亿元,基本完成了357所薄弱学校的改造任务;投入1600多万元改造了51所老区薄弱学校。普通高中共扩招3800人。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在云城、云安进行了教育改革试点,调整优化教育资源,全面放开幼儿教育。全市中小学实行“一费制”,共减少群众负担2479万元。抓好英语和信息技术教育,小学一年级和三年级以上英语教育普及率为15 %和83.6%;全市中学已全部配备计算机室。高考上线率大幅提高,全市上省线人数达到3325人,比上年增加790多人。
文化、卫生、体育、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等工作取得了新成绩。加强整顿文化市场秩序。抓好省“山区文化建设议案”结案工作,市艺术馆和县级以及65个镇级的文化设施相继建成,山区文化建设工程完成率达97%,排在全省前列,有15个镇文化站达到省一级、特级站标准,罗定市被评为全国文化先进县(市)。群众文化尤其是广场文化活动广泛开展,民间曲艺社团、歌咏队等常年活跃在城乡。同时,实施精品战略,引入推广高雅文化。疾病预防控制和食品、药品监督工作得到了加强,农村卫生运行机制改革进展顺利,妇幼卫生工作进一步落实,卫生行风建设工作取得好成效。市人民医院获省高等医学院教学医院资格,市中医院、罗定市中医院和新兴县中医院均被评为“广东省文明中医院”。继续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全民健身运动扎实开展,体育竞技水平不断提高。参加省第十一届运动会和省第四届残运会取得好成绩,省运会我市代表团总分、金牌数均居全省第十五名;省残运会我市代表团总分排全省十二名。广播电视发射中心已迁址大绀山,覆盖面扩大了30%。此外,新闻出版质量也有新的提高。
人口与计划生育、环境保护和国土资源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全市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为11.48‰和6.39‰,分别比上年降低0.28和0.27个千分点,完成了省下达的人口计划。强化环境管理,抓好重点污染企业达标排放、水环境整治、城市环境综合治理等工作,环境质量不断提高。加大了国土资源保护力度,完善国土资源市场建设和管理,国土资源对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不断增强。殡葬改革稳步推进,火化率达到96%。
社会治安明显好转。建立完善打防控长效机制,实行群防群治。以“三打一扫”为重点的严打整治斗争,有力地打击了危害群众安全的各类犯罪活动,实现了“两年为期,明显进步”的工作目标,刑事案件比上年下降26.5 %。认真做好矛盾化解工作,积极预防并妥善处理各种群体性事件,确保社会大局稳定。
安全生产工作进一步加强。落实安全生产层级责任制,强化监督管理,抓好安全培训,重点开展道路交通、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等七项整治,强化消防安全管理,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全年没有发生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
十二、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上新水平
全市各级深入学习贯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抓好理想信念教育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依法治市。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健康发展,文明村镇、文明社区、文明户等不断涌现,云浮发电厂、罗定市附城镇分别被评为全国文明单位和文明镇。
民主法制工作进一步加强。坚持向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向政协通报情况制度,自觉接受监督。村民自治进一步完善,政务、村务和厂务公开继续推进,全市所有镇(街)、村、居委会全部实行了政务公开。加强与工会、共青团和妇联等群众团体的联系,民主渠道进一步拓宽。认真实施“四五”普法规划,行政执法责任制和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逐步完善,执法行为进一步规范。出台政府规范性文件8件,对一批不合时宜的规定进行了清理修改。认真做好公证和法律服务工作。积极开展法律援助,全市共办理法律援助案件364件。深入化解人民内部矛盾,共调解各类民间纠纷3512件,调解成功率97.8%。市政府共受理行政复议案件16件,维持13件,撤销3件。市人大48件建议和市政协110件提案已答复完毕,绝大部分已办结,“南江河水质保护”议案正抓紧实施。
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完成了全市848个村委会的换届选举和119个社区居委会选举。
此外,双拥、计划、经济发展研究、物价、粮食、统计、质监、宗教、档案、信访、人防、武装、方志、外事、侨务、台务、保密、妇女儿童、气象等工作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各位代表,在过去的一年里,我市经济保持稳定增长,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成绩来之不易。这是在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人民迎难而上、积极进取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驻云解放军、武警部队官兵和公安干警以及各界人士,表示崇高的敬意!向关心和支持云浮建设的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表示衷心的感谢!
当前我市社会经济发展中存在主要困难和问题是:经济总量小,综合竞争力较弱;工业生产、固定资产投资以及外贸出口对经济发展拉动力不足;国有企业改革发展不平衡;财政运作和社保基金支付压力较大;农民增收缓慢;稳定低生育水平任务艰巨;城区适龄儿童入学难问题未完全解决;政府职能转变没有完全到位等。对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逐步克服和解决。
2003年工作意见
今年市政府工作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十六大和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以及省委九届二次全会精神,围绕“富民强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目标,坚持以“一城崛起,三线带动,五星争辉”的战略目标和走珠三角经济区延伸发展路子的战略措施统揽全局,以发展为主题,以体制创新为动力,以云浮实际为依据,以解决社会和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为突破口作为社会经济工作的总思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结构调整和科技进步,扩大总量,提高竞争力,推动全市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今年全市经济发展宏观调控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外贸出口总值增长10%;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6%;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增长0.2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下;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9‰以内。为此,我们要切实做好十一方面的工作:
一、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加快现代农业建设,全面繁荣农村经济
切实解决“三农”问题,推进结构调整。以市场为导向,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继续发展花卉、苗木、蔬菜、水果等城郊型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扶持农业龙头企业等农业产业化组织发展,增强经济辐射能力,提高农业生产规模效益。大力发展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流通业。强化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加快生态公益林建设,提高林业产业化水平。落实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积极推进农村税费改革,规范和减轻农民负担。
严格农产品质量管理,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农业标准化生产和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体系,逐步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切实抓好华南农业大学农业产业化云浮实验区、“郁南无核黄皮标准化示范区”等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发展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培育农业品牌。加强与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经济技术合作,完善市、县、镇三级农业技术服务网络建设,加强农业生产适用技术培训,推广农业机械化。加快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引导民资参与农产品批发市场、专业市场建设,发展流通中介组织,提高社会化服务水平。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加强江河堤围陂坝修复、水库除险加固以及重点排灌工程等水利工程建设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抓好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保护农业生产环境。推进镇通村公路硬底化建设,完善山区公路运输网络。继续改造农村电网,大力发展小水电。引导农村居民向小城镇集中,以延伸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链条和更有效地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推进农村劳务经济发展。抓好环保、生态村镇建设,以村镇污水、垃圾集中处理为切入点,大力整治村镇“脏、乱、差”。采取有效措施,切实解决好山区农村人畜饮水问题。
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工业发展
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按照“进而有为、退而有序”原则,通过企业转制、产权转让等形式盘活国有资产,提高经济效益;符合破产条件企业,要加快实施破产、拍卖,使经济资源得到有效利用。今年全市要基本完成国有企业改革任务。
大力推进“一城崛起”,壮大市级和城区经济总量,突出抓好工业园区建设和招商引资,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各地对已建园区要抓紧配套完善,扩大规模;新办园区要明确定位,区分功能,实行产业集群发展。招商引资要坚持重心下移和市、县、镇、村几个轮子一齐转的方针,落实责任制,充分发挥招商办事处的桥梁作用,并以珠三角经济区向山区转移的75类产品为招商主攻方向。落实招商引资各项优惠政策措施,简化行政审批环节,切实降低营商成本。在全市营造亲商、重商、惠商的良好氛围,关心、支持企业发展,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
坚持以信息化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高支柱产业综合竞争力。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加快信息技术在产品设计、制造、营销全过程应用,逐步走出一条科技含量较高、低消耗、低污染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坚持“产学研”相结合,充分发挥省级工程研发中心、民营科技园、民营科技企业等作用,改造提高建材、纺织服装、机电和化工等传统产业。大力支持云浮发电厂、粤泷发电厂等骨干企业和重点项目的生产和建设,进一步促进工业结构调整。加快政务信息化进程,推动全社会信息化建设,到2005年,实现“网络到镇、信息进村”。
三、开拓国内外市场,积极发展第三产业
积极扩大外贸出口。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巩固港澳、东南亚等传统市场,拓展欧美、非洲等市场。办好“中国(云浮)国际石材科技展览会”。大力发展“三资”和“三来一补”企业,促进加工贸易发展,扩大一般贸易。巩固和发展石材、不锈钢制品、轻纺服装、机电以及大宗农林特产出口货源基地。加强协调服务,改善检验检疫、报关通关、仓储运输和金融结算条件,抓好口岸建设,降低进出口成本,营造安全高效的进出口环境。
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流通业。逐步发展连锁经营、现代物流业和中高级批发市场。规范发展信息咨询、会计、审计、评估、公证、法律服务等中介机构,提高交通运输、金融、保险、电信等服务水平。规范垄断行业和服务业,全面推行明码标价和收费公示制。大力培育旅游、房地产、汽车、教育、文体、医疗卫生等消费热点。抓好蟠龙洞景区、新兴龙山温泉旅游度假区的重点项目建设,打造“禅文化”等旅游品牌。云安杜鹃花生态园、新兴水台镇温泉与农业观光旅游度假区、罗定聚龙洞和郁南民俗风情游等景点和项目建设也要有新发展。
四、抓好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镇化进程,优化发展硬环境
突出抓好重大项目建设,改善发展硬环境。广梧高速公路马安至河口段要按2004年底通车的目标加快工作进度,今年必须完成路基工程,同时加快启动河口至苍梧段前期工作。加快在建项目的建设速度,并新上27个公路项目建设。改造一批通村公路,完善地方公路配套设施。抓好城网改造和第三批农网改造。
以提高文化品位、优化人居环境为主题,加强市城区和县城市政规划建设。完成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市(县)城区近期建设规划和中心村镇规划。市城区着重抓好重点地段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南山森林公园、体育公园以及教育用地和小区建设等专项规划。规划建设新世纪大道,将其建成市城区连接高速公路的城市快速干道。加快金山大道以及青少年宫、法院、检察院、档案馆、党校等重点项目建设。建设标志性城雕,推进主要街道建筑立面“穿衣戴帽”工程,装饰一河两岸、城南路、南山桥等街景。加强南山河道环境卫生管理,继续搞好绿化美化。抓好市政管理以及入室经营、中心城区垃圾收运等改革。全市县城要进一步重视规划建设,高标准抓好一批城建工程,加强市政管理,提高品位,改善人居环境。
加强小城镇建设,提高城镇化水平。继续抓好16个中心镇和“五镇三村”试点工作,以吸引区域性人流、物流、资金流。
五、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把发展民营经济作为增强发展后劲的大事来抓。按照“政治平等、政策公平、法律保障、放手发展” 的方针,对民营经济不限发展比例、不限发展速度、不限经营方式、不限经营规模,消除一切妨碍民营经济发展的思想观念、体制弊端、政策规定和不合时宜的做法,努力营造民营企业人员在社会上有地位、政治上有荣誉、经济上有实惠的良好发展氛围,在全市迅速形成民营经济大发展的新局面。放宽投资领域,除国家明确限制的投资领域外,全市所有竞争性领域和对外资开放的领域,都对民营资本开放。凡是国家承诺对外商逐步开放的领域,都要引导民营资本加快进入。消除各种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不合理规定,民营企业在进出口业务、用地、人才引进、办理证照以及科研项目申报、技改贴息和进出口免、抵、退税等方面,享受与其他所有制企业同等待遇。重点扶持发展科技型、外向型、农产品加工型和吸纳下岗人员就业的民营企业。努力提高民营经济的素质和水平,引导民营企业加强诚信建设,依法经营。支持民营企业逐步摆脱家族式、作坊式管理,大力开展制度创新,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鼓励民营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和品牌经营,争创驰名商标和著名商标。拓展民营企业融资渠道。理顺宏观管理体制,设立中小企业管理机构。为民营企业做好人才服务。同时,继续支持外商投资企业发展。
六、推进科技创新,发展教育事业
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提高科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继续发展省级技术创新中心、民营科技园和农业科技示范基地,抓好专业镇创新示范工程和科技项目的培植管理,支持企业建立技术研发机构。坚持“产学研”结合,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经济、技术合作,引进科技人才、先进适用技术和先进设备改造传统产业,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和整体性人才资源开发,聚集更多的专才参与我市经济建设。省级以上科技项目的申报要有新突破。抓好县级科学馆建设。
推进教育创新,加快教育事业发展。加大教育投入,深化改革,优化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完善农村基础教育“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加快办学体制改革和资源整合,充分利用优质高中教育资源,扩大普通高中办学规模。积极稳妥推进中小学布局调整,建设一批优质学校。抓好薄弱学校改造,按期改造好第三批70所老区、山区小学。以市场为导向,调整优化中、高等职业教育,扩大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职业技术教育。创建学习型社会,发展继续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进一步扩大中小学信息化教育和英语教育覆盖面。努力提高各级各类学校的办学质量。完善中小学“一费制”和免收农村年人均收入1500元以下困难家庭子女义务教育阶段书杂费制度。采取切实措施解决城区适龄儿童入学难问题。
七、加强税收征管和财政管理
严格依法治税,营造公平税负环境。加强税收征管,加大稽查和清缴欠税力度,依法打击和查处偷、逃、骗、抗税行为。逐步推进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建帐制度。加强反避税工作,提高涉外税收管理水平。
加强财政管理,强化预算监督。积极做好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试点工作,推进“金财工程”建设。抓好镇财政管理信息化、农业税征管信息化等工作。优化支出结构,确保财政供养人员工资和退休金的按时发放,加大社会保障、教育、科技、农业、环保等重点项目的支出。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对国有资产营运机构实施有效监督。积极盘活资产,确保解决国有企业改革中人员分流安置相关费用。
严肃财经纪律,强化审计监督,完善预算外资金“收支两条线”和派驻财务总监、政府招标采购等改革。建立透明、高效的财政支出机制,部门预算试点扩大到10个,并进一步细化预算编制。加大对中介机构监管力度。改进统计方法,提高统计水平。
八、做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改善人民生活
把改善创业环境和增加就业岗位作为政府重要职责。通过增加公共基建投资、发展服务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引导劳动者转变择业观念,鼓励从事非全日制、非固定单位等灵活多样的工作。落实扶持政策,支持下岗失业人员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把实施“智力扶贫”工程、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职业技术教育与组织劳务输出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就业率。加快劳动力市场建设,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向社会提供职业介绍、就业指导、职业培训等“一站式”服务。
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确保全市实现社会养老统筹金当期收支平衡。加强社保费征缴工作,依法追收欠费。建立各级财政补充社会保险基金制度,增强保障能力,确保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和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逐步推行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加强基金管理、监控和社保金发放工作,防止出现支付风险。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和补充医疗保险、失业和生育保险以及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将符合条件的城乡居民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做到应保尽保。确保农村居民健康保险覆盖率提高到50%,继续扩大合作医疗覆盖面。切实解决特困群众“四难”问题。
九、落实环境资源保护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促进可持续发展
强化环境保护。落实各级政府环保目标责任制。全面实施《云浮市西江水环境综合整治方案》,加强饮用水源保护,坚决整治、消除威胁饮用水源安全的污染源。抓好企业废水、废渣、废气达标排放。改进监管方式,强化对重点污染源的监控、整治。做好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执行环境影响评价等制度。坚决不上污染大、难治理的项目。全面整治国道324线云城、云安段石材企业乱摆乱放及污染问题。发展环保产业,加快城区生活污水处理厂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的筹建。
加强生态建设和资源管理。完善森林资源保护发展目标责任制。实行分类经营,把消灭宜林荒山、重点生态建设、调整林种树种结构、营造生物防火林带与增资源、增效益、优化生态环境等结合起来,突出抓好国道、省道、铁路、江河沿线和中小型水库、水土流失区以及火烧迹地的造林绿化。继续抓好林业国债项目及西江水源涵养林项目建设。实施林地林权登记换发证工作。依法保护和合理开发各种自然资源。坚持土地用途管制,经营好城市土地,保障重点建设项目、基础设施和工业园区的用地供给。完善国土资源市场建设,加强土地和矿产资源管理,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切实做好易地开发补充耕地工作。加强地质环境保护和气象预测预报,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提高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水平。认真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和《广东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落实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积极稳妥地推进计划生育村(居)民自治。强化计划生育综合治理工作。开展以技术服务为主的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建立以现居住地管理为主的工作机制,加强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的管理与服务。
十、加强民主法制和先进文化建设,发展社会各项事业
推进依法治市,促进民主法制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坚持政府向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向人民政协通报情况制度,自觉接受监督,认真办好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提案。充分听取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参政意见、建议,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组织的桥梁作用,保证民情、民意渠道畅通。完善村民、居民自治,扩大基层民主,深入推进政务公开、厂务公开、村务公开,不断拓展人民群众参与管理经济、文化和社会事务的渠道。抓好“四五”普法教育,增强公职人员法律素质和依法办事能力。加强法制建设,抓好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加强行政执法监督,落实执法责任制,认真做好行政复议,提高政府依法行政水平。加强舆论监督和廉政制度建设,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
围绕建设文化大省的目标,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深入贯彻十六大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文化,改造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认真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积极开展文明创建活动,促进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诚实守信等良好风尚的形成。加快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步伐,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继续引进高雅文化,培育优秀民间艺术,深入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推动村镇文化、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等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以镇带村,实现先进文化进村入户。积极保护、开发和利用文化遗产,完善广播、电视配套设施建设,努力提高广播、电视和新闻出版水平,为市民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
促进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继续深入开展严打整治斗争,严厉打击各类刑事犯罪、境内外破坏颠覆活动,打击“六合彩” 庄家和吸、贩毒等违法犯罪活动。深入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完善和优化打防控长效机制。 抓好对“法轮功”顽固人员转化工作。加强对流动人口和出租屋、公共场所、高危行业、易燃易爆物品的治安管理,消除治安隐患。扫除黄、赌、毒、封建迷信等社会丑恶现象,处理好各类群体性案件。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健全公共卫生、疾病预防控制和农村卫生服务体系,整顿规范药品、食品与医疗市场秩序,完善药品、医疗器械集中招标采购和医疗机构分类管理制度,发展民营医疗机构,扶持中医药事业发展。发展体育事业,加强体育设施建设,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拓宽和改革业余训练路子,提高体育竞技整体水平。开展国防教育,增强公民国防意识,提高国防动员建设和民兵预备役工作水平,做好双拥共建和优抚安置工作。加强殡葬管理规范化、制度化建设,深化殡葬改革。落实宗教、民族政策。加强民间组织管理。认真实施妇女儿童发展规划。加强儿童培养和民营企业中女工合法权益的保护工作。多渠道筹集资金建设社区福利设施,全面实施“星光计划”,丰富老龄人的精神生活。关心支持残疾人事业,推进残疾人康复和就业。做好外事、侨务、台务工作。
切实加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全面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进一步抓好宣传教育,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和重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制度,完善注册安全主任制度。加强专项整治,排除事故隐患,提高安全生产水平,严防发生安全生产重特大事故。
十一、深化改革,进一步创建高效廉洁政府
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按照效能、便民原则,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审批事项和审批环节。强化政府提供公共产品、搞好公共服务和创造公平环境职能,使各级政府从越位中退位,从错位中正位,从缺位中补位。加快政务信息化,完善政府网页,推行电子政务,切实降低行政成本。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积极稳妥开展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和人事制度改革。
加强政风和廉政建设。公务员要增强服务意识,从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出发,勤政务实,自觉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反对浪费。深入开展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加强对决策、执行等环节权力监督,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
全面实行政务公开。巩固完善各级政权机关政务公开制度。政府机关作出对社会公众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政规定,事关全局的重大决策过程以及群众普遍关心的事项,只要不涉及国家安全和保密法律、法规规定,都要通过适当的形式向社会公开,增强政府工作透明度。抓好“市人民政府行政服务中心”建设和规范化运作,实行“一站式”服务。开展万人评议政府等活动,促进机关作风进一步好转。
各位代表!党的十六大为我们制定了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和行动纲领。让我们以十六大精神为指导,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团结一致,开拓创新,为加快我市社会经济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云浮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