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北京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进生活垃圾处理工作的意见》。提出通过组织保障和目标管理,加快建设生活垃圾焚烧厂、综合处理厂和餐厨垃圾处理设施,分年度实现“增能力、调结构、促减量”的工作目标。
增加处理能力。2012年日处理生活垃圾达到1.7万吨,基本实现餐厨垃圾分类收集和资源化处理;2015年形成日处理近3万吨的能力,满足全市生活垃圾处理需要。
调整处理结构。积极推进生活垃圾焚烧处理,按照垃圾成分、产生量和设施建设规划,2012年垃圾焚烧、生化处理和填埋比例为2:3:5,实现城区原生垃圾零填埋;2015年比例为4:3:3,实现全市原生垃圾零填埋。
促进垃圾减量。建立与生活垃圾焚烧和综合处理工艺相衔接的垃圾分类收集运输体系,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和技术手段控制垃圾产生量增长。生活垃圾产生量增长率每年降低1至2个百分点,2012年下降到5%、生活垃圾分类达标率达到50%左右;2015年力争实现生活垃圾产生量零增长,生活垃圾分类达标率达到65%左右。
北京市丰台区红狮家园的小区中,几乎每栋楼门口附近都并排放着3个分别是红绿蓝三种颜色的垃圾桶,每个垃圾桶上面不仅贴着“可回收物”等字样,还详细地列出了玻璃、牛奶盒、金属、塑料、可乐罐等分类标识。
而在此前,垃圾分类习惯已经改变了这个小区居民的生活。
2010年,北京市进行了垃圾分类系统建设和单位生活垃圾“零废弃”管理等试点工作,全市发放50万套分类垃圾桶。去年,北京市再生资源回收量同比增长6.1%,生活垃圾产生量同比下降5%。
日均产生量下降
900吨
2010年北京市生活垃圾日产生量下降到1.74万吨,比2009年的1.83万吨下降4.9%,北京垃圾产生量出现负增长。而在2005年至2008年间,北京市生活垃圾产生量年均增长率约8%。
“2010年,北京市生活垃圾平均日产生量1.74万吨,比2009年的1.83万吨平均每天下降900吨。”北京市市政市容管理委员会固体废弃物管理处副处长卫潘明告诉记者。
为了让垃圾减量出实效,北京市动了不少脑筋。去年,市里确定了包括设施建设、垃圾分类等20余项任务,目前北京已拥有垃圾综合处理设施,包括餐厨垃圾处理厂、垃圾焚烧厂、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厂、垃圾填埋场,分类后的垃圾能各得其所。同时,全市建成3638个社区再生资源回收站点、13个再生资源分拣中心,并在600个小区推广垃圾减量和垃圾分类试点,目前已有228个实现从源头到终端的全过程垃圾分类。
北京解决垃圾问题,注重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在北京的主要街道,有关垃圾减量、垃圾分类的条幅随处可见。
今年,《北京市垃圾管理条例》将实施,为生活垃圾减量、分类提供更充分的法律保障,垃圾分类试点社区范围进一步扩大会让垃圾减量效果越来越明显。
据北京市市政市容委副总工程师王维平介绍,未来5年间,北京市的生活垃圾产生量有望保持每年超过3%的速度下降。这意味着,全市“十二五”规划中“2015年基本实现零增长”的目标将提前实现。
按照每年减少3%的速度计算,到2015年,北京市生活垃圾总量将比现在减少约17%,每天减少约3000吨生活垃圾,减少垃圾车运输600趟。在2010年实现“负增长”的基础上,2015年的全市生活垃圾总量将从目前的650万吨减少到550万吨,总共减少约100万吨。5年总共可以减少300万吨以上的生活垃圾。
试点社区新增
1200个
在去年600个小区进行垃圾分类试点的基础上,今年北京在城镇地区新增1200个居住小区推进垃圾分类达标试点工作。今年,全市居住小区垃圾分类达标率将达到45%。
早晨,家住北京市丰台区红狮家园的沈丽霞提着一兜蔬菜的从早市归来,走到社区的垃圾桶边,开始挑拣手中的蔬菜。“原来我是先把菜拎回家,再择菜、倒垃圾。现在干脆买了菜就在楼下处理了,将垃圾分好类,再回家。”沈阿姨一边忙着,一边说。
“这个小区是从业主一入住就开始进行垃圾分类工作的,现在大家基本形成了习惯。”一名物业工作人员说。
今年,北京在城镇地区新增1200个居住小区推进垃圾分类试点。试点社区里设置有垃圾投放站,垃圾投放指示牌,三个颜色的标准分类垃圾桶。社区居民在社区里可以方便地完成生活垃圾分类,甚至还能通过密闭式清洁站将小区里产生的垃圾自行“消化”。
预计,今年北京居住小区垃圾分类达标率将达到45%。
北京市市政市容委副主任陈玲介绍,今年,有关部门将继续向试点小区免费发放分类垃圾桶等设施,并确保分类后的垃圾能分类运输、处理,真正实现垃圾减量。
朝阳区麦子店枣营北里一家饭馆的服务员,来到社区附近的垃圾转运站,把两桶剩菜剩饭倒入专门处理餐厨垃圾的密闭压缩箱中。按照北京市市政市容委的计划,明年年底前,全市城区800多个垃圾楼都将像这里一样,具备其他垃圾、餐厨垃圾分类转运功能。
“以前这里是下埋式。”垃圾转运站的工作人员说,剩菜剩饭和其他垃圾混在一起,对环境危害很大。而且,垃圾楼不具备分类转运功能,居民分好类的垃圾,到这又混在一起。
2009年,朝阳区政府投资对这个垃圾站进行改造升级,目前这里有三座垃圾密闭压缩处理箱,两台灰色的处理其他垃圾,一台绿色的处理餐厨垃圾,居民在社区分好类的垃圾,在垃圾楼实现了分类压缩处理,随后分类运输。
垃圾楼具备分类处理功能后,垃圾减量不少。升级前,枣营北里这个垃圾楼只能负担本社区及周边有限区域内的垃圾,每天处理转运垃圾18吨。垃圾进行分类后,可回收垃圾被分拣出来,其他垃圾、餐厨垃圾分类压缩,垃圾量降为15吨左右。
北京市市政市容委有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像枣营北里这样的垃圾楼,全市已有300多个,明年年底前,全市城区的800多个垃圾楼都将完成升级改造,具备分类、密闭、环保的功能。800多个升级版垃圾楼将覆盖全市数千个小区,为这些小区实现垃圾分类、转运、处理全过程分类奠定基础。
日处理能力
16680吨
北京市垃圾日处理能力从2005年的10350吨提高到现在的16680吨,处理设施超负荷率由67%降至10%,焚烧、生化、填埋比例由“十五”期间2:8:90优化为10:10:80。
在南宫堆肥厂一期生产线上看到,从朝阳、东城、西城拉运来的主要是菜根、树叶、果皮等有机质含量较高的生活垃圾,这些垃圾在经过自动分选后,通过传输带被送入30条发酵隧道。南宫堆肥厂副厂长万福来介绍说,在隧道中,垃圾通过自身发酵升温和加入外源菌种,将在55℃以上的环境中停留5天。垃圾出隧道时的温度可以超过80℃,这保证了包括蛔虫卵、大肠杆菌在内的所有病菌被彻底杀死;而后再经过10天的耗氧发酵并进行筛分,粒径小于25毫米的原料进入熟化区成为土壤改良剂。
堆肥不仅能使垃圾资源化,更节约了大量宝贵的土地。南宫堆肥厂每天可减少垃圾填埋量330吨,一年就可减少填埋量约12万吨,节约填埋场库容10万立方米,南宫堆肥厂有着成熟的技术和运转模式,其产能将继续扩大。
据了解,北京市环卫集团已经着手在堆肥厂一期的基础上进行二期扩建,年内将开工,其处理能力将由目前的每日1000吨,提高一倍至每日2000吨。北京市生活垃圾堆肥率将达到11%。
在高安屯垃圾发电厂,整个垃圾焚烧过程中各系统的运行参数,在主控室的电脑屏幕上可以被完全捕捉,工作人员进行24小时不间断的数据监测。
高安屯垃圾焚烧发电厂生产运营总监王炳胜介绍说,焚烧炉是按照处理每千克1600千卡热值的生活垃圾进行设计的,进厂的垃圾要经过5到7天的堆酵脱水才能入炉,这样可以提高入炉垃圾的热值,强化燃烧。
要保证排放达标,单提高热值还远远不够,在整个燃烧过程中,还有更可靠的技术支撑。高安屯采用了国际上通用的“3T+E”焚烧技术,即保证焚烧炉出口烟气有足够温度、烟气在燃烧室内停留足够时间、燃烧过程中烟气充分扰动和适当的过量空气系数。
除了高安屯垃圾发电厂,鲁家山垃圾分类处理焚烧发电项目已于去年10月开工,建成后将每日新增焚烧规模3000吨。“十一五”期间,北京市共建成17座垃圾处理设施,其中大中型垃圾转运站5座,垃圾综合处理厂1座,垃圾焚烧厂2座,垃圾卫生填埋场9座。全市垃圾日处理能力从2005年的10350吨提高到16680吨,处理设施超负荷率明显降低,循环经济园区雏形已经初步呈现。
“十二五”期间,北京市将进一步加大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的力度,预计2015年北京市垃圾焚烧、堆肥和填埋的比例将达到4:3:3,实现全市原生垃圾零填埋。
上图:北京北神树垃圾卫生填埋场占地面积32.5公顷,平均日处理垃圾1200吨。运到这里的生活垃圾由垃圾转运车倾倒在绿色小山山顶的工作面上,随后由推土机将垃圾打散推平,再由巨型碾压机将垃圾压平、夯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