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浮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关于印发《云浮市推进工业设备更新及技术改造提质增效工作方案》的通知
云工信〔2024〕12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佛山(云浮)产业转移工业园管委会:
为全面落实国家、省、市有关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政策,加快推动我市工业企业开展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将《云浮市推进工业设备更新及技术改造提质增效工作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云浮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2024年4月22日
云浮市推进工业设备更新及技术改造提质增效工作方案
为深入贯彻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要求,根据国务院《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工业和信息化部《推动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实施方案》、《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关于印发广东省推进工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提质增效工作方案的通知》精神,为引导和推动我市工业企业开展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提高增强我市产业核心竞争力,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落实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四次会议提出“鼓励引导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有关会议精神,围绕扩大生产能力、提高产品合格率、降低生产成本、提升生产效率等目标,开展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行动,实施智能化、高端化、绿色化和融合化等重点改造计划,加快产品更新换代,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提高经济运行效率,推动高质量发展。
(二)工作原则。
按市委市政府有关“坚持制造业当家,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大力实施“2+6”产业(培育两个千亿、六个百亿制造业集群)发展部署,围绕推进新型工业化,以智能化、高端化、绿色化和融合化转型升级为重要方向,聚焦金属智造、绿色建材、精细化工、电子信息、氢能与汽车制造、生物医药、日用轻工、食品加工等重点行业,坚持软硬件一体化更新,支持企业积极运用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提升产品品质,提高生产效率,充分激发企业技改主动性创造性积极性,推动先进产能比重持续提升。
坚持市场为主、政府引导。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综合运用财税、金融、投资、价格等政策,激发各方参与工业设备更新改造的主动性、积极性。
坚持鼓励先进、淘汰落后。建立激励约束相结合的长效机制,推广节能降碳先进技术和产品设备,依法依规淘汰落后低效产品设备,提升安全可靠水平,促进产业智能化、高端化、绿色化和融合化发展。
坚持绿色低碳、有序提升。推动企业围绕智能、绿色、安全、节能水平整体提升,运用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开展系统性、一体化技术改造。尊重客观规律,聚焦产销量大、应用范围广、能源消耗高、实施条件较好的产品设备,积极推动开展设备更新改造。
(三)发展目标。
到2027年,通过统筹推进重点领域产品设备更新改造,力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分别超过90%、75%;重点行业主要用能设备能效基本达到节能水平,技术改造投资增速年均增长10%以上,每年推动100家以上企业开展技术改造,累计推动40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开展数字化转型;每年推动20家以上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力争每年培育一批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新培育一批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创新型中小企业;企业技术改造的质量和效益得到进一步提升。
二、重点任务
围绕扩能、提质、降本、增效等发展目标,聚焦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提出的“实施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扩能增量、提质增品、降本增利、提效增值”等四大重点行动,重点实施智能化、高端化、绿色化和融合化等四大改造计划,全力提升我市工业企业的生产质量和效益水平。
(一)以智能化更新带动扩能增量。
1.推进重点行业设备加快大规模设备更新。聚焦化工、水泥、石材加工、陶瓷制造、纺织服装等传统行业加快落后低效设备替代;推动生物医药、电池制造、汽车零部件等行业更新一批高技术、高效率、高可靠性的先进设备;推动石化、电子等行业围绕设计验证、测试验证、工艺验证等中试验证和检验检测环节更新升级一批试验检测设备;推动石化化工老旧装置改造升级,按照国家《产业结构指导目录(2024年本)》要求加快淘汰落后生产工艺装备。
2.加快关键工序核心设备更新改造。大力推广“机器换人”,“点”上打造数控单元,率先在民爆、基础化工、矿山开采、建材、能源等安全风险较高、作业环境较差的行业推广实施;“线”上进行自动化改造,率先在电子元器件生产、食品加工、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行业推广实施,积极引进和培育一批机器人及自动化专用设备的生产、集成应用或关键零部件企业。
3.深化产业链延伸。梯度培育精细化工、电子信息、汽车零部件、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对产业链中的关键领域、薄弱环节和共性问题等进行整体技术改造,推广共性适用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标准,带动上下游产业链条聚集发展。落实创新型企业和优质企业培育工作,建立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库,培育一批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创新型中小企业。
(二)以高端化提升促进提质增品。
4.推广细分行业提质升级解决方案。鼓励有实力的龙头企业采用离散型智能制造、流程型智能制造、网络协同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等智能制造新模式,带动企业研发、制造、管理、服务等各环节智能化水平提高,率先在金属智造、绿色建材、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领域示范推广。加强对细分行业内技术、管理一流的企业、技术改造项目的宣传推广,分行业组织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典型示范案例现场学习、专家和机构一对一服务等活动。
5.强化制造业质量品牌建设。指导和帮助制造业企业开展品牌培育、建立管理体系,推动企业参与“质量标杆”活动,推广宣传一批制造业企业质量品牌成长优秀实战案例。持续推进不锈钢制品、钢铁、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企业开展质量管理能力评价试点,打造一批制造业企业质量管理能力试点企业。落实国家在重点用能行业重点领域发布的节能降碳、环保、安全、循环利用等相关标准,引导企业对标先进标准实施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提升产品质量。着力推动消费品工业“三品”战略,大力发展纺织服装、玩具创意、食品加工、银发经济等,加强工业设计培育,打造精品产业。
6.营造技术改造创新生态。培育省级“链主”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组织开展创新型企业评价、专精特新企业认定和“小巨人”企业推荐。加强省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和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建设,引导平台基地加强技术改造服务支持。推进中小企业技改人才培训,面向工业企业从事技术改造相关工作的管理人员及技术骨干等,开展投资理论与方向、技术改造相关政策解读、企业经验分享等培训。
(三)以绿色化推广实现降本增利。
7.持续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加快实施工业节能改造、节水改造、超低排放改造等项目。面向节能环保、新能源装备等绿色制造产业的发展需求,进一步推动节能环保先进生产工艺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工作。在化工、纺织、造纸、食品等已出台取(用)水定额国家标准的行业,推进工业节水和废水循环利用,改造工业冷却循环系统和废水处理回用等系统。严格落实能耗、排放、安全等强制性标准和设备淘汰目录要求,对严重浪费资源、污染环境、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工艺技术、装备及产品等落后生产能力,依法依规采取限制和淘汰措施。
8.有序推进再制造和梯次利用。鼓励对具备条件的废旧生产设备实施再制造,再制造产品设备质量特性和安全环保性能应不低于原型新品。推广应用无损检测、增材制造、柔性加工等技术工艺,提升再制造加工水平。深入推进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机床等传统设备再制造,加快动力电池等产品设备残余寿命评估技术研发,有序推进产品设备及关键部件梯次利用。培育一批前瞻性、示范性、引领性国家级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发挥绿色制造在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中的导向性作用。
9.推动园区经济扩容提质。加快推动罗定、郁南产业园申报成为省级高新园区,推进云安产业集聚地申报省产业园、云浮工业园申报省特色产业园。支持加快建设数字化园区,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升级,鼓励工业园区建立有特色的工业互联网平台。
(四)以融合化转型推动提效增值。
10.发挥数字赋能作用。实施工业技术改造赋能提升工程,坚持分行业推进与梯次培育相结合,重点推动石材、化工等产业集群数字化升级,支持引导集群企业运用数字化技术、智能化装备改造提升现有产业链供应链,大力推广企业数字化“链式改造”模式。以生产装备数字化升级和信息系统综合集成为重点,争取建设智能工厂(车间),选树智能制造标杆企业。
11.推进两化融合。推进加快5G、工业互联网、工业大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布局,充分发挥电信运营商参与数字化转型升级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势,引导和支持企业深度开展两化融合。推动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建设一批综合性和行业性互联网平台,夯实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提升基础。推动信息化在工业企业研发设计、原材料采购、生产组织、仓储管理、销售渠道拓展等方面的应用,实现信息基础设施网络“进企业、入车间、联设备、拓市场”。
12.推动智能制造深入发展。培育一批提供企业诊断服务、技术改造方案设计、系统集成、终端产品利用的技术改造工程解决方案综合服务商,为企业开展技术改造提供诊断等综合服务,实现企业技术改造需求服务商精准对接,高效处置。落实深入实施广东省智能制造生态合作伙伴行动计划,建设智能制造公共技术支撑平台。
三、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建设。各县(市、区)、市有关部门加强协调配合,建立完善工作推进机制,细化工作举措,形成工作合力。各地工业和信息化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协同联动,统筹资源要素,抓好推进落实,定期收集整理辖区内工业企业开展设备更新及技术改造计划有关情况。要会同统计部门加强企业技术改造统计纳统工作的宣传培训与指导服务,确保工业技术改造项目应统尽统。
(二)强化责任落实。各地要结合实际细化的工作措施,扎实有序抓好贯彻落实,推动工业企业加大设备投资。有关行业协会、专业智库、第三方机构要落实工作部署,积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促进工业企业相关产品设备技术改造。常态化开展入企服务,做好要素配套、政策咨询和服务保障,及时发现和协调解决影响项目建设的难点、痛点、堵点问题。
(三)用好各级资金支持。各县(市、区)要提前储备一批高质量的技术改造项目,积极争取国家级、省级、市级各类设备更新、技术改造升级、科技创新等相关领域资金支持。要强化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放大功能,提高使用效益,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产业竞争力。鼓励各县(市、区)制定专项政策,通过奖励、补贴、贴息等多种方式,支持本地区企业加快技术改造。
(四)加强政银企合作。落实省“技改十条”用好“政府贴息、银行让利、保险增信、租赁补贴、风险共担”的技改金融政策,密切与银行、保险、融资租赁机构等合作,及时对接优质企业、工业技改项目等信息。推动引导金融机构聚焦技术改造、数字化转型、绿色低碳等创新金融产品,建立技术改造项目“白名单”,开展融资对接洽谈活动,解决融资难题。
(五)加强示范引领。加大对重点领域产品设备更新改造优秀项目、典型案例的宣介力度,在“2+6”重点产业集群选取推广一批可借鉴、可复制的典型场景和案例。鼓励各地联合行业协会和相关机构组织开展技术产品对接交流会、应用示范现场会等活动,促进先进技术和产品设备交流推广。推进中小企业技改人才培训,面向工业企业从事技术改造相关工作的管理人员及技术骨干等,开展投资理论与方向、技术改造相关政策解读、企业经验分享等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