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云浮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 要闻动态 > 文广旅体资讯
【石文化节知多D】之“两广九市”非遗项目逐个看:韶关、肇庆
  • 时间:2016-10-21 16:53:39
  • 来源:中国(云浮)石文化节资料宣传组
  • 浏览:-
  • 分享到:

昨天的【石文化节知多D】为大家介绍了广州、佛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项目,今天小编继续带大家一起走进韶关、肇庆,近距离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一、韶关

 

(一)瑶族刺绣

    乳源瑶族“刺绣”,历史悠久,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征,不仅图案具有特殊的风格,而且刺绣的方法亦与其他民族迥异,主要特点是“反面刺绣”,她是瑶族历史文化积累的产物。刺绣花纹大多是美丽可爱的,充满生机活力的,或象征着积极向上,对幸福生活的追求,或表现某种神威,寓意吉祥,充分体现出瑶族人民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愿望和坚定信念。此项目于20115月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瑶族民歌

据世界瑶族《过山榜》记载,乳源是世界过山瑶的祖居地之一。勉语系过山瑶山歌,瑶语叫“赛花柄”,是汉语“赛过花朵的语言”的意思。国内外过山瑶山歌音调都有相同之处,但乳源过山瑶的山歌是呐喊形式的,可分为两种,一种为念歌、另一种为喊歌,念歌小声领唱和传授时用,喊歌对远处大喊唱鸣。瑶族山歌分两大类,古典歌词,现代生活歌词,瑶族没有文字,寻找、探索和了解瑶族,只有在山歌和习俗中可以找到一些有价值历史足迹。此项目于201411月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三)瑶族服饰

乳源“过山瑶”,自称“勉”。服饰分东山瑶和西山瑶两大类,而东山瑶又分“深山瑶”和“浅山瑶”两种服饰。勉瑶服饰起源有两种说法:一是《龙犬的传说》 ;二是为纪念祖先,在衣服上加装饰而演变过来的。史料记载,勉瑶从农耕到游猎,历经千百年的历史变迁,服饰不断改良、形成具有自身特色标志性传统文化。据传,勉瑶衣服背后的方形刺绣图案,原是皇帝赐给印章,带有这个印章可以化解灾难,服饰上的图案由此演变而来。此项目于201311月列入广东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四)丹霞红豆饰品制作

 红豆,又名相思豆,夏天开花,秋冬结扁平荚果,种子鲜红浑圆如红玉。红豆历来被视为爱情、友谊的象征和信物,代表爱情、友谊天长地久,是情侣、朋友间互表牵挂、互相赠送的最佳、最时尚的礼品。红豆编织做工复杂,种类繁多,编织时间长,是一项能修心养性,净化心灵的手工技艺。2015年被韶关市人民政府列入韶关市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五)石塘堆花米酒酿造技艺

“石塘堆花米酒”历史悠久,酿造过程中的重要技艺秘不外传,是我县一项宝贵的民间传统手工艺。每年开工做酒的第一天都要拜祖先请师父,要烧香点蜡烛,放鞭炮。表示请祖先保佑来年顺顺利利酿出来的酒色清、气香、味醇。酿造要经过五道工序:(1)煮饭、(2)捞饭、(3)入大酒缸、(4)入小酒坛、(5)蒸酒。2012年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列入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肇庆

(一)端砚制作技艺

端石产于广东省肇庆市东郊羚羊峡斧柯山和北岭山一带。因其下墨如风、发墨如油、不耗水、不结冰、不朽(磨出的墨汁防蛀)、护毫等而闻名于世。中唐时端州所产的石砚已风行全国,它四大名砚之首的地位就是在这个时候开始奠定的。在1300多年的发展历史中,端砚艺人不断总结经验,因地制宜,形成了一整套科学、严谨的制作技艺。端砚的制作过程十分复杂,主要有采石、选料制璞、设计、雕刻、配盒、打磨、上蜡等工序。因端砚石大多不抗震,所以一直以来端砚制作的各个环节均为手工制作。端砚是中国石砚文化的代表,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收藏价值和人文价值。2006年,《端砚制作技艺》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二)玉雕(肇庆市四会玉雕)

四会是“中国玉器之乡”。玉雕在四会市城区东城街道、大沙、地豆、迳口、下茆等镇(街)传承近100年之久。“借他山宝石攻玉,从本土雕琢成器”,四会玉雕具有四大特色:“精、新、巧、韵”,不少玉雕精品价值连城。四会玉雕的工序为:选材、立意、设计、画玉、雕刻、成品、打磨、抛光。雕刻工具有金刚沙钻咀、锣机和切割机等。四会玉雕行业规模大,从业人员多,年产值高,带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四会玉雕历史悠久,具有较高的技艺价值。2007年,四会玉雕列入广东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地址:云浮市府前路博物馆大楼北面三、四楼
电话:0766-8989323

移动端

版权所有:云浮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主办单位:云浮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网站标识码:4453000050   ICP备案号:粤09015554号-1   公安机关备案号:44010402001781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云浮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网站 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