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瑶族是中国一支古老的少数民族,主要居住在山区。自称“勉”、“金门”、“布努”、“炳多优”、“黑尤蒙”、“拉珈”等。瑶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创造了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文化,本期小编将带您走进清远、贺州,体验具有浓郁民族气息的非物质文化。
五、清远
(一)瑶族刺绣
位于粤北山区的连南瑶族自治县,居住有排瑶和过山瑶,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素有“百里瑶山”之称,是广东省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自治县,也是全国乃至全世界唯一的排瑶聚居地。连南瑶族没有自己的文字,却有自己的服饰语言,千百年来精湛的瑶族服饰刺绣工艺和独特的刺绣风格,创造了绚丽多彩的刺绣服饰。连南瑶族刺绣是瑶族妇女特有的一种传统手艺,具有浓郁鲜明的民族特色,是瑶族历史文化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2009年,连南瑶族服饰刺绣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2010年,连南被授予“广东省瑶绣之乡”,2011年6月,通过国家评审组的验收,授予连南“中国瑶族刺绣艺术之乡”称号。当地俗话称“不会绣花的姑娘找不到婆家”,全县共有1.2万户瑶族家庭,家家有绣娘,户户有绣品,刺绣资源十分丰富。
(二)瑶族银饰
瑶族银饰也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制作技艺流传至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瑶族人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不断创造的个性鲜明的民族文化,五彩斑斓、古朴多姿的瑶族民间银饰是一朵瑰丽的奇葩,而瑶族传统银饰有各种精美细致的银饰承载了瑶族人展示自己独特的文化艺术和审美观及勤劳、聪慧、富足、纪念、回忆历史以及避邪消灾的愿望。传统的瑶族银饰制作技艺不仅为中华银饰的文化增添了光彩,而且使其得以独特的直观、美观地发展,许多银饰品成为具有观赏和收藏价值的艺术品,甚至成为绝无仅有的银饰品,它以别具特色、浓郁的民族风情、古老神秘的文化闻名于世。
(三)英石假山盆景
英石假山盆景技艺是当地的能工巧匠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以生动的形式表现人们传统的审美观念、文化态度、生活方式等的手工艺术。英石假山盆景的制作分四个环节进行:选石、洗石、拌浆、制作。盆景制作好后,可根据个人爱好,或植上树,或种上草,以形成树附石式、石附树式等各种样式。英石盆景主要有山水式、旱山式、树附石式、石附树式,造型主要有峰、峦、岭、峡、崖、壑、岛、矶、嶂、岫、岑个、渚等,用料不多,有的一石成景,有的三五件造成。盆主要用瓦盆、瓷盆、木盆、石盆(如汉白玉、大理石、云石)等。近年来,英德包括英石盆景在内的英石文化产业正在兴起,2006年5月,《英石盆景传统工艺》列入广东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6月,《英石假山盆景技艺》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六、贺州
(一)瑶族服饰
贺州瑶族服饰分为过山瑶、土瑶、平地瑶三大类,其中过山瑶服饰以头饰区分就分为尖头、平头、包帕三类七种之多,象尖头就分为塔式、斜形、小尖头三种;平头有包锦、缠纱二种;包帕分为单帕、重帕;呈现出五彩缤纷,丰富多彩的特征。贺州瑶族服饰用其独特的图案表达本民族的历史文化,大量动物纹饰和植物花纹,反映了瑶族从渔猎经济向农耕经济的过渡,大量人形纹及“万”字纹,体现了瑶族的原始宗教崇拜和中国的道、佛文化对瑶族的深刻影响。
(二)瑶族羊角长鼓舞
瑶族羊角长鼓舞”是流传在钟山县两安瑶族乡槽碓源村的瑶族舞蹈,它是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的特殊产物,是民族文化的结晶。舞蹈表演人数视场地大小而定。一般由四至六人持羊角扮作山羊,四至八人执长鼓扮作打羊者。一人握羊鞭扮作牧童,一人扮跛足老人(多为师公扮)。表演时牧童与跛足老人不时鞭打和鸣锣恐吓山羊,执羊角者作向四周冲突奔跑动作,执长鼓者则作赶羊、拦羊、捕羊动作。边舞边反复呼喊“呼也一一呼咩!呼也一一呼咩!”的号子。执羊角动作以吸腿翘首式为主,长鼓以踏击鼓步、马步横鼓为主,动作刚健有力,场面气氛热烈。从中感觉到瑶民族文化给人带来的震撼一强烈的危机感和追求生存感以及全族同舟共济精神,从而也形成了瑶族人民坚韧顽强和镖悍的民族性格。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云浮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网站 是否继续?